快捷导航

新闻中心

万紫千红总是春—— 黔东南州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侧记|博鱼·体育中国入口
2024-04-25 14:17:01
本文摘要:万紫千红总是春—— 黔东南州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侧记

  这里是歌舞之州,有81%的少数民族人口,488万各族儿女,天生具有跳动的音符和多姿的舞步,是浑然天成的“全民歌舞团”,被列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

万紫千红总是春—— 黔东南州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侧记

  这里是歌舞之州,有81%的少数民族人口,488万各族儿女,天生具有跳动的音符和多姿的舞步,是浑然天成的“全民歌舞团”,被列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

  这里是生态之州,长期保持近70%的森林覆盖率,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目的地。

  这里是人文之州,镇远古城、旧州古城、隆里古城,承载着历史的悠远,苗年、侗年、苗绣、银饰等5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西江千户苗寨、肇兴千户侗寨等415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26个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村寨,静候您的寻奇探秘!

  ……

  黔东南人民拥有的这一切美好,得益于国家好政策的落地实施。

近年来,我州在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地域文化生态系统性保护的同时,也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将文化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有效结合。

  从核心区雷公山到月亮山,从清水江木商贸易文化到隆里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区,全州各级非遗中心多次派专人深入基层,踏遍我州每一片土地,排查到非遗资源线索5200条,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3个项目及15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各地为厚植民族文化根脉,传承优秀非遗精神,也采取切实措施,构建“非遗进校园”传承平台,不断拓宽非遗文化传承领域,挖掘培养非遗传承后备人才。

  “老师,芦笙为什么会吹响呢?像唱歌一样,好神奇!”“老师,学习之后,我们也可以像您一样吹得好听吗?”为培养一批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2月15日,镇远县报京乡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前来学习吹奏芦笙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跃跃欲试。这仅仅是我州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缩影。

  据了解,通过示范学校的带动,全州有1000余所学校常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各县市编撰民族文化乡土教材60本20余万册,开设民族文化课程,聘请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连续开展三届“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活动,超过300所示范学校的1万余名中小学生现场展示了非遗进校园成果。

  与此同时,我州还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凯里学院招收五年制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大专班,免费培养学生1300余人;支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开设苗族刺绣、苗族银饰、苗族蜡染等特色专业,推动非遗职业教育发展,为非遗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奠定人才基础。

  为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和管理,我州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体系,并建成了完整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出台政策规范管理各级传承人,明确传承人必须每年新增带徒数量,做好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的非遗传承、传播工作,确保非遗有效传承。

  近日,记者来到雷山县龙头街道城南社区非遗就业工坊看到,随着织机踩板发出“噔、噔”的响声,七彩的丝线在踏板交替牵动着,一条条细密繁复的织锦图案逐渐织成。

此时的绣娘们有的在剪线头,有的在整理刚织成的织锦,一派忙碌。

  这家非遗就业工坊的负责人叫甘小芝,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她不仅传承苗族织锦技艺,还带动当地妇女致富,并通过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苗族织锦。“我不仅带姐妹们学会生产、加工和销售苗族刺绣织锦工艺品,还希望培养出更多的织锦非遗传承人,让苗族织锦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黔东南的民族文化。”

  正如甘小芝所说,我州在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过程中,力争走出一条创新与传承并进的新路,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全州各地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对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优化文化生态,擦亮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特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我州先后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中国·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入选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文化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越发明显。


本文关键词:博鱼·体育中国入口

本文来源:博鱼·体育中国入口-www.gzjw56.net